《教育淺說十六講(九)殖民教育與香港大學》__ 江紹倫英譯

引言

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把它經營成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首要工作是建設作為「上層建築」的教育。
只有高度的殖民地文化足以改變原來的一塊「不毛石頭」(barren rock),成為興旺而高尚的東方之珠。
英國人十分務實。他們知道當時的香港並不文化荒蕪,而是私塾林立,支撑着住港中國人的五千年文化。

閲讀全文

《教育淺說十六講 (八)教育哲學》 __ 江紹倫

引言

教育和學習有兩個維面。其一是怎樣教和學,可以說是工程問題。其二是為甚麽要教和學,就是哲學問題。
這兩個問題同樣重要,亦需要我們合起來清楚認識。
尼采(Nietzsche)有名言說:〝誰人知道為何而生存,即能忍受任何求生之道。〞
但是,知識論卻說:〝運作介定存在。〞即是說,怎樣做決定成事的真實。
這裡,我們不討論誰是誰非。我們要說的是受教和學習的理由,用日常語和實際經驗解釋教育哲學。

哲學為何    閲讀全文

《教育淺説十六講(七)課程設計(中學、大學)》__ 江紹倫

引言
中學為大學輸送學生,大學為中學培養教師和提供新知識。兩個組織有密切連接的關係。
可惜,在現實裡,包括先進社會,大學與中學並無積極而協調性的溝通。有時候,大學教授埋怨中學沒有教好學生,以至後者不懂得獨立學習。而中學教師則回應說,大學教授不懂得教學,只懂考試和冷酷對待學生。
問題出於教育制度。不但大學和中學各自為政,而且管理兩者的官員亦各自分開,互不溝通。歷來,大學行政者不問教育情況或者學生福祉。一來因為大學教授一般傲慢,講究學術自由,沉醉於自我中心的象牙塔上。二來因為中學教師欠缺專業信心,臣服大學設定的入學標準,以生產及格升讀大學的畢業生為目的。

《西江月》辛棄疾 (1140-1207) __ 江紹倫英譯

《Tune: Moon Over West River》Xin Qi Ji

萬事煙雲忽過   Ten thousand affairs gone like clouds and haze
一身蒲柳先衰   A hundred years of willows withered away
而今何事最相宜  What is best for me to do at present?
宜醉                                     To get drunk
宜遊                                     To leisure
宜睡                                     To sleep Continue reading

《長相思》納蘭性德 (1655-1685)

《Tune: Longing for You》Nalan Xingde

山一程                                    Legging hills far
水一程                                    Legging rills far
身向榆關那畔行        Toward lands outside the Pass I go
夜深千帳燈                Past midnight a thousand tents aglow Continue reading

《教育淺説十六講(六)課程設計(小學)》__ 江紹倫

引言
人類有學校以來,即對「教甚麽」有多種不同的設想。有重於教打鬥的和强身的;有着重宗教信仰的和服從的;有重於語文的和音樂的,教人表述心聲和溝通心靈;有重於生產技術的;有志在啟發心智的;有「全人教育」的,不一而足。
教甚麽涉及分級教學,由小學到大學,更有成人學校和老年人學校,歷來亦各有理念和方法。我們回顧歷史,可以明白今天學制的來源,便利展望互聯網通行的今天,學校組織應該有怎樣的變化。

《戲筆》 楊萬里 (1127-1206) __ 江紹倫英譯

《Brushing Fun》  Yang Wang Li

野菊荒苔各鑄錢   Wild daisies and mosses appear round like coins
金黄銅綠兩爭妍   Gold and copper shine to vie for joy
天公支與窮詩客   Nature rewards poets with such pays for recognition
只買清愁不買田   To purchase sorrow and not lands for cultivation

《教育淺説十六講(五)教育目的》__ 江紹倫

引言
對於一些父母來說,送子女入學有一個相當明確的目的,就是畢業以後找到一個發財的職業,人生安樂長壽。
你也許會反駁說:不是這麽簡單和希望。父母均望子成龍。
學者(社會學,教育學)有人把第一段提的目的說為「教育為經濟人服務」。這是不對的,請看香港的李嘉誠,美國的Bill Gates, 中國的馬雲,各人都是巨富,卻不曾在學校耽擱太長時間。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