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淺說十六講 (十六) 回顧與承擔》__ 江紹倫

引言

教育淺說綜說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前景,中外古今。用十五篇淺說講這麽一個巨大的事情,實是不可能的。我明知不能而為,主要因為(一)我做了60年教育工作,在全球大小國家的全面運作。近二十年間,我每遇到朋友和學生,大家都鼓勵我寫經驗。(二)我的經歷見證了現代和後現代的人類社會變遷,與教育事業緊密相關。所以,說教育亦說社會,以及人。我相信,我的淺說可以引生啟迪,幫讀者了解自己和社會。

繼續閱讀

《教育淺說十六講 (十五)思維與智能增進》 __ 江紹倫

引言
 人的思維是數十億神經現象組織和編序而運行的過程,每一運作都以閃電的速度變化或確定,產生經驗和知識。
經驗十分重要,每一經驗都是個體用知覺(perception),記憶,思維,情感,性格和自我綜合地反應生活中各種刺激(stimulus)而成的。所以,經驗是個體自動奮鬥的結果,推動進化。
今天的人類大腦,是我們祖宗在長期經驗的製作和儲存過程產生變化而成,每個人的思維都含有祖宗和父母的進化痕跡,簡稱為遺傳。閱讀全文

《教育淺說十六講 (十四) 天才與智力測試》__ 江紹倫

引言
 古今中外,心理學要解決的問題不少,主要的有,(1)人的才能究竟天定(或遺傳),抑或教育而成?(2)人的才智可以測試嗎?智能測試所得的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 I.Q.)有何作用?(3)怎樣教育最為有效?
天才是有的,極為少數。歷史上的莫扎爾特,四歲便譜寫成不朽的樂曲,至今為世人欣賞,跨越時空和文化。今天有盈十位古典樂曲演奏家,亦是幾歲即成功公開演奏。閱讀全文

《教育淺說十六講 (十三) 教育預言》 __ 江紹倫

(十三) 教育預言
引言
 1962年,未來學泰斗約翰‧奈斯比(John Naisbitt)在IBM任行政工作。當年的IBM出產商業機器,有工程師開始設計原始電腦,為商業出納運作自動化而設想。
奈斯比看見電子科技的進步,開始預想社會的前景。1963年,美國甘乃廸總統促國會通過《教育國防法令》,史無前例地把教育創新與國防相連,成立國家教育部。奈斯比受委為助理部長,重點開發教育研究。甘乃廸被殺以後。詹遜總統聘他為首席顧問,探索怎樣發展「偉大社會」的途徑。從那時開始,教育研究和創新成為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的重點工作。
在安大畧省,新任教育部長的戴維斯(Bill Davis)銳意改革教育,從鄉村到城市,從小學到大學。他召集「大多倫多教育研究議會」(Metropolitan Toronto Educ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的六位成員共商策畧。結果,在十年內,省內教育經費增加了454%,地方教育局由3676個縮減為192個,基本結束所有的「單室學校」。同時建立了兩所小鎮大學,和教育電視TV Ontario。

《教育淺說十六講 (十二)教育研究》 __ 江紹倫

引言

 教育研究和心理學皆用科學方法,發揮兩個功能。其一是預測,其二是解釋。
預測的過程由設定假設開始,然後搜集數據,經過分析,包括用統計運作,最後證實或否定假設。
解釋則比較複雜,就是說明發現的意義,包括它的許多可能影響。

《教育淺說十六講 (十一)教育心理學》 __ 江紹倫

引言

心理學問究人心和行為,兩者之間夾着動機、情感、和夢想。

歷來,哲學家探究宇宙人生,對人的本性和權能都有斷說。宗教則說生死,明說兩者的意義,即人所應該行走的路。

科學心理學由發現「個性差異」開始,由測量數據說明,兩個人一同觀看一個客觀現象,可以得出不同的反應或者沽量。以後,各種「心理測試」面世,掀起蓬勃的心理學研究,旨在預測和檢定。最流行的是「智力測試」和「性向測試」,用於聯繫學習和工作表現。

智力測試只用定量測試行為表現,並不能探測心智(mind)的潛能,更不能界定心靈(heart, soul)的所在和去向。

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學習行為,特別是在學校裡的學習行為,這種行為的發生,進程,和結果,皆有影響因素和動力,有助教師教導學生。

閱讀全文

《教育淺說十六講 (十) 教育危機與創新》 __ 江紹倫

引言
20世紀的60及70年代,人類經歷巨變和速變。有人稱之為多變時代,有稱為後現代時期,有稱為通訊時代,有稱為太空時代、不安時代、不從眾時代……貫穿整個時代,影響最全面的是超霸大國的冷戰及核武競爭。
後現代的到來,割碎了人類原有的連續經驗,使一切片碎化,包括人際關係和人倫關係。然後是地球生態危機,威迫人的長久生存。
反映在教育上,人們責問,是否人類教育失敗了?更問,未來的教育應該甚樣改變?
事實說明,從60年代始,青年人處於「不安」(restless)狀態,他們一方面不贊同長輩的作為。另一方面,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他們用行動表示要提早接班,主掌世界。在他們的道德榜上,沒有忍耐和等待。東西方青年都一樣。

《教育淺說十六講(九)殖民教育與香港大學》__ 江紹倫英譯

引言

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把它經營成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首要工作是建設作為「上層建築」的教育。
只有高度的殖民地文化足以改變原來的一塊「不毛石頭」(barren rock),成為興旺而高尚的東方之珠。
英國人十分務實。他們知道當時的香港並不文化荒蕪,而是私塾林立,支撑着住港中國人的五千年文化。

閲讀全文

《教育淺說十六講 (八)教育哲學》 __ 江紹倫

引言

教育和學習有兩個維面。其一是怎樣教和學,可以說是工程問題。其二是為甚麽要教和學,就是哲學問題。
這兩個問題同樣重要,亦需要我們合起來清楚認識。
尼采(Nietzsche)有名言說:〝誰人知道為何而生存,即能忍受任何求生之道。〞
但是,知識論卻說:〝運作介定存在。〞即是說,怎樣做決定成事的真實。
這裡,我們不討論誰是誰非。我們要說的是受教和學習的理由,用日常語和實際經驗解釋教育哲學。

哲學為何    閲讀全文

《教育淺説十六講(七)課程設計(中學、大學)》__ 江紹倫

引言
中學為大學輸送學生,大學為中學培養教師和提供新知識。兩個組織有密切連接的關係。
可惜,在現實裡,包括先進社會,大學與中學並無積極而協調性的溝通。有時候,大學教授埋怨中學沒有教好學生,以至後者不懂得獨立學習。而中學教師則回應說,大學教授不懂得教學,只懂考試和冷酷對待學生。
問題出於教育制度。不但大學和中學各自為政,而且管理兩者的官員亦各自分開,互不溝通。歷來,大學行政者不問教育情況或者學生福祉。一來因為大學教授一般傲慢,講究學術自由,沉醉於自我中心的象牙塔上。二來因為中學教師欠缺專業信心,臣服大學設定的入學標準,以生產及格升讀大學的畢業生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