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問道》《問答》《如何見佛》《問法號》 布袋和尚(唐) __ 江紹倫英譯

《農夫問道》 布袋和尚(唐)

手執青秧種福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To a Farmer 》Cotton Bag Monk (Tang Dynasty)

I plant a rich paddy field tender shoots in hand
In the water the sky smiles at me as I bow my head
Keeping my mind serene I surely see the Way
Every backward step means forward progress made Continue reading

《生活心理學與禪淺說 (八) 心理壓力》 __ 江紹倫

引言
 心理壓力原是一個醫學發現,學名為「全面適應症狀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 簡稱 GAS),長期影響病人心理與健康。創始人塞爾伊(Hans Selye, 1907-1982)後來經過30年用白鼠在實驗室做生理研究以後,再聯結人的狀況,迎應美洲社會的巨大變化,使壓力成為各界專注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如今,「壓力」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福祉的最嚴重問題,由小孩到老年人,幾乎無人幸免,亦沒有任何社會可以逃避。
我執筆寫此淺說,想起32年前一本暢銷心理學書,名為《他們全部長大而無地可去,青少年危機》(All Grown Up and No Place to Go: Teenagers in Crisis),作者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埃爾金德(D. Elkind)。該書所以風行美國,是因為它說明,那最先進富裕的國家,怎樣無能養育兒童長大成人。

《生活心理學與禪淺說 (七) 怎樣認真識假?(下)》__ 江紹倫

引言
人類是通過知覺認識「真」和「假」的。
 知覺由學習、記憶、期待、注意、和經驗所塑造。
 一切知覺,都由物理或化學刺激神經系統,生成符號。
 據上述說明,心理學給知覺這樣定義:「人們對感官信息進行組織,分析,及解釋,引生對環境的了解和表達。」
 怎樣用科學方法實驗和證明這樣複雜的心理過程呢?一切都出於偶然,由一系列人們感官對相同景況的不同時間反應的發現開始。
 反應時間是可以度量的,成為數據,由科學家進行各式樣的比較和計算,然後作出假定和檢證。現代心理學即時展開。

《生活心理學與禪淺說 (七) 怎樣認真識假?(上)》__ 江紹倫

引言
人有身體和心,英文稱為body and mind,其中的心是「心智」,不是用作循環血液的生理心(heart)。我們用中文讀哲學和心理學,需要分別清楚。
 同樣,英文的perception沒有中文同義的單字。心理學用「知覺」作為翻譯,成為專有名詞。這裡也有問題,因為折開書看,知是know,覺是feel,是兩種有別的心理機能。我們讀心理學書,最好原文譯文同讀。
 你說:〝我不是讀心理學的,怎麽明白?〞

《生活心理學與禪淺說 (六) 關心自殺(下)》 __ 江紹倫

引言
縱觀古今宗教、哲學、心理學、文學典籍,我們得出一個「一即是一切」的結論,說明人的本質如一,不論千萬年在各地的進化,萬年在各地的文化奮鬥及顯露。孔子說「仁是二人」,說明人的群性和互相生息的需要,演為負責的高貴品格。
負責之所以高貴,因為它是愛的表現和奉獻,有形象的和心理的,體現在人性自由和生命意義上。我們可以從「洛格精神治療法」創造者的生命歷程中具體認識,亦可以借用它幫助自己尋得生命意義和目的,自由自主生命。

《生活心理學與禪淺說 (六) 關心自殺(中)》__ 江紹倫

引言
設想一個10歲,15歲,25歲,35歲,55歲,75歲的人決定自殺終結生命,他們的感覺大概都是絕望,看不到有好日子,以及「活夠了」。然而,有不同嗎?最少有時間上的不同,和經驗的不同。也許說,第一、二個人不懂生命意義。然而,不懂即是沒有,所以,自殺不是「理解」的事,而是感覺或感情的事。或說,才活了十年便夠了,不太倉促嗎?回答是,人的時間不用年月度量,是用「我感」所決定的。
一句話,要了解自殺一如人心,真不簡單。亦非「科學」的所能。心理學用神學、哲學、人文、科學、精神分析等方法了解人心,得出的認識比較全面而貼身。本淺說就這樣給讀者畧為鋪陳,同時點出防此自殺的方法。閱讀全文

《生活心理學與禪淺說 (六) 關心自殺(上)》 __ 江紹倫

引言
今年2016年第一季,香港有26名學生自殺身亡,震撼許多人。對此,教育署只設諮詢小組對之,沒有直接關心。
網上訊息說明,2010-11年,香港有87名18歲以下兒童少年自殺身亡,其中最小的袛有10歲,原因是擔憂未來,一是學業,二是與父母的關係。

《生活心理學與禪淺說 (五) 生物需求與自我完成》 江紹倫

引言
一切生物都有需要,獨人有需求。前者是藉以生存和傳衍物種的需要(needs),後者是一種由衝動引生活動的需求(needs)。

心理學用文字述說人心和行為,不論用哪種文字,都局限重重。我特別提出英文單字的need字,譯成中文變為雙字的需要或者需求。誰能說何種文字比較傳意傳神?於此,我們用需求一辭,含意比較寛濶。

心理學的每一學說都由學者創發,說的是人,亦離不開創發學人的狀態,包括他的生長發展背境,他的奮鬥歷程,他的研究心得,以及他的人生觀和宇宙觀。

這篇淺說主要介紹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的「動機學說」和「需求層次」(Hierarchy of Needs)。我選用兩個主要故事說明。一是史懷德醫生的人生。二是我已故摯友李漢榮(1953_F5)的人生。希望能把事情說得具體透徹。 閱讀全文

《生活心理學與禪淺說 (四) 問究與知識》__ 江紹倫

引言

Bourke

WYK, 1945-54

知識是甚麽呢?知識是甚麽東西呢?知識有哪些用處?知識有哪些意義?知識怎樣發生?知識可以即學即成為「我的知識」嗎?
這六個問題不是全部,卻足夠我們淺說知識了。…..
101分的知識
 1953年我在九龍華仁書院讀第五班,有一位姓葉同學聰明又友好。教數學的博克神甫(Fr Bourke)特別喜歡他,因為每次發問,幾乎全由他正確回答。我們則樂得聽和筆記。
 中期考試的幾何試卷有五條題目,任選答四題。等到開卷的時候。博克神甫十分興奮告訴我們,葉同學得了101分,比滿分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