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德堡是詩的鄉土,它比不上中國的詩的王國,它的詩人和哲人都是熟悉漢學和中國詩詞的。他們不論吟咏生活上的坎坷,情感的波動,或者田園的壯麗,都是在造生美的人生和心靈安頓。
…
…海德堡的山谷的樹濤與內卡河的水流長期呼喊出人對美好生命的期望,這一小小的山鎮盈育過140多位詩人的六千多首詩。今天,在每年來此瞻望哲理、知識、詩歌、音樂和科學巨人的遊客盈六百萬人。有人為了到此一遊,有人為子女見識名大學,更多的人是為了感染寧靜中不可多得的文化傳統,充滿人的智慧火花,詩的悠然的美。
多元文化主義
人類進入二十世紀中期,〝後現代化〞和〝一個世界〞格局促動大量的人流,由落後國家馳向發達國家,並從鄉土生活投入城市生活,造成新的社會結構和氣象。這兩種社會情況都不是容易治理好的事情。當時的兩個大移民國各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美國採取〝熔爐政策〞(Melting Pot Policy),不論誰人進來做美國公民,都必須放棄原有的文化和語文,熔入美國社會,效忠政府的管治。
加拿大則不同,她這段時期的領導層都是學者和思想家,從皮爾遜,到杜魯多,到馬丁(Pearson, Trudeau, Martin),都是〝以百姓之心為心〞的賢者。他們深知人們的文化根源和做人方法都充滿智慧,如果給予包容和鼓勵,可以百川滙流,豐富並充實加拿大的原有文化。以此思想為基礎,杜魯多首相遂於1969年開始,研究〝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社會本質和結構,用以優化當時存在的〝雙語及雙文化主義〞政策。 Continue reading
悔恨生怨
怨情多數生自悔恨,有他有己,總之生自不合拍的結合。古今如一,怨情都是十分難受又長怨長有的。不過,現代人的處理方法輕鬆得多了,不論是一夜情之後就不再,或者是二十年夫妻分手,現代人都多數找個代替,把怨一揮而盡。至於找不到代替的,就多數把怨的錯移置給對方,轉怨為恨。
我們總有一個錯覺,以為古人對性關閉,不說,或者說得隱晦。其實,〝食色性也〞尤其在傳統的民歌或詩詞,我們細讀之下,往往發覺古人十分坦率,愛說就說,隱約與露骨兼有。試讀宋詞人張先的《一叢花令》:
傷高懷遠幾時窮 無物似情濃
離愁正引千絲亂 更東陌 飛絮朦朦
嘶騎漸遙 征塵不斷 何處認郎踪
雙鴛池沼水溶溶 南北小棧通
梯橫畫閣黃昏後 又還是 斜月窗櫳
沉恨細思 不如桃杏 猶解嫁東風
磬聲清脆
一個人擁有高超的音樂才華,本是一種福氣。但是,生在亂世之中,這種才華多數不得發揮的機會,只能淪為賤用。
章淵在《槁簡贅筆》記述詩人薛濤(770~832)的身世,說她八、九歲即知聲律,而且詩才和哲悟均高。一日,她的父親在庭間指着井邊的梧桐樹吟了一聯,〝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令她續詩。她應聲說:〝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使她父親欣然感慨,靜默良久。
不幸,這一偶然的對答,後來竟成了薛濤生命的〝詩讖〞。她父親從長安去四川做官,不久死了,留下她母女,即依靠她當官妓謀生。她當年針對梧桐樹不說其他,選擇了它的枝葉為材,說出〝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豈不是預言了自己日後做官妓迎接客人的命運?
在成都,薛濤以能詩善辯聞名,給節度使韋皋看中,招她入府當官妓,百般寵愛。她主理文書工作,亦迎接往返成都的名人雅士,互相唱和,一時名聲高噪。像王建說:〝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節度使不斷更換,薛濤卻能够憑着她的詩才長駐下去,直到被罰,流放松州,然後再返成都晚離樂籍,方在浣花溪畔寂寞地渡過晚年。不過,她潔身自愛,閒來把詩作寫在自製的深紅色的詩箋上,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詩,成為曹丕說的〝不朽盛事〞。
曉蟬鳴咽暮鶯愁
言語殷勤十指頭
罷閱梵書聊一弄
散隨金磬泥清秋
《聽僧吹蘆會》
老子智慧遠遊歐洲和美洲,不是雁過長空,而是落地生根,深入智者心靈,融入他們的心智和情感,生成由數學、哲學、文藝、科學、到心理學的世界性智慧,成為西方文明重要動力。
我要着重說明史事,不是為了給老子爭光。他淡泊名利,最不要任何做人這種拙事。我的用意說明,今天人們誤以為是新鮮的〝一個世界〞,早就於三數百年前或更早出現了,由智慧的漫遊與交融,影響人的心智,讓人超越時空和文化,做出標緻着人的尊貴與自由的事,互相共鳴。數百年前的交通和通訊,都不如今天的方便和即時通達。但是,古時智者接觸來自他鄉的智慧,卻比今天澄明而自由,不受政治經濟或私心的影響。他們每見高超的知識,即會神會貫通,毫不保留地深入其中。
情為崇高
陸機的《文賦》於公元301年面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系統的文學創作論。它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給詩作家指出一條趨麗逐美的敍情道路。在此之前,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詩賦欲麗〞,多少仍然停滯在道統限制之下的。
《文賦》對劉勰寫《文心雕龍》啟示很大。它主張作品的思想內容是主幹,文采是枝葉,創新是生命。在創作動機方面,它側重藝術構思。陸機的文采清新意顯,如〝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樸而辭輕。〞《文賦》對後代影響至深的,是它為詩人開拓了〝情〞和〝慾〞的解放,打破審美的禁忌。這樣,把情慾寫美了便是崇高了。
陸機繼承了屈原所代表的載道文化,亦開拓了陶潛所代表的閒情文化。今天,不少人提起中國歷史,尤其是史書所寫的道統責任,或民間疾苦,都不覺皺起眉頭,誤以為中華文化只有〝封建〞和〝苦難〞,中間夾着勾心鬥角。其實,文化是古人生活的整體遺產,有苦有樂,有莊重和閒散的兩種維面。
中西崇高異趣
西方哲學泰斗,如柏格和康德,都同視高山大海為敵對人類的崇高客體。所以,他們不親近大自然。基督教義敍述,自從大洪水過後,聳立在地球上的高山,破壞了造物主創造宇宙的整齊對稱的完美,實是自然界的羞恥和病狀。所以,黑格爾認為,自然應該被棄置於美學之外,因為它停留在宇宙發展的低級階段。這樣,十八世紀的冒險家,就合法地肆意破壞大自然了,尤其是在他們征服了的地方。而科學家亦打響旗號,要為人類求福,改造自然,並嚴然宣佈,人是宇宙的全權主宰。他們已忘記,他們信奉的宗教,堅信〝上帝主宰一切〞的信條,人的責任在讚頌上帝的愛與無限權力。
科學昌明,哲學家的自由平等理念,都携手締造了一個〝進步〞的世界,為人類加添了不少有用的東西,減免勞動和飢餓。但是,宏觀計量,我們付出的代價,像戰爭的殘害,自然生態的破壞,以及人際間互信的逐漸式微,又是人類無法承受的。如果加上暴君造生的破碎的心及分散了的家庭,代價是無以彌補的。
博客時尚
在〝博客〞盛行的今天,當許多人同時跟很多網友一同溝通的時候,誰人希望引領青年人欣賞中國古詩詞的話,注定要承受失敗的挫折。
然而,事實一定是這樣嗎?這樣就決定古詩詞的命運嗎?
我看過不少博客信息的內容,教育水平比較高又是經濟强者的一族,談的包括母親如何對嬰兒哺養和哺育,生命中的再見或永別,家庭中廳房牆上應該掛着字畫或名模裸照,家居煮飯的煩惱與樂趣,現代人應有的文化等等,所反映的都是如何在永遠追逐時間的現代生活中尋着自我和親人,圓和個人的社會關係,品味人生。
對於多數其它博客者而言,他們的溝通內容就很為貧乏了,多數重復說着冷冷的問候,或者互相讚賞。也許因為這些話多說了貶味,所以他們〝發明〞不少網上〝妙語〞,簡化字和語句的寫法,或者埋怨軟件如何公式地改變他們的語法等等。
我有時想,對於這些人來說,電腦已經變為他們的圖騰。正如原始人在遇上自己恐懼的事情,就把它轉變為〝忙碌〞,用雕刻和拜祭圖騰的活動打發時間。於是,〝不閒〞就替換了無聊,更成為不承擔責任的實在理由了。今天,不少人用〝打機〞來打發生命時間,不理生活意韻,或者生命意義。
上述兩種人也不一定用文化水平來劃分的。在香港,近年就出現過大學校長和教育部長在會議中忘我地打機自娛。畢竟,時尚控制人生,不足為奇。
詞表情感
劉勰談論文學作品,指出文章或詩詞講述感情的時候,都宜用多采多姿的手段處理內容,務使它辭采出色。人的感情世界紛紜複雜,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客觀世界,又是如此變化多端。所以,作家要捕捉其中片段,並構成脈胳分明的圖像,只有運用巧妙的創造力量,表現藝術造工。
《文心雕龍》說:〝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我們暫時放下五色和五音不說,注意到劉勰把人性與情的收發連在一起,可謂深知心理學的道理也。作家行文,詩人吟詩,要是把情寫生了,足以叫人讀了〝萬感橫集,五中無主〞的。文學作品的威力不但震撼人心,而且牽魂邇遠,長久不息。
古人觀察人與環境的互動引生情動,斷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十分週全。人的七情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全部由人自己主宰收放。但是,人生活在大千世界裡,備受客觀環境的〝外物〞所影響。所以情文所生,既是主動,又是客觀影響所然。作家詩人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寫情固然不易,站在第一者的立場寫情去感染讀者,同樣困難。劉勰提出這許多要求,一點也不誇張。
王安石(1021~1086)生於宋朝,我國歷史上的大時代,不論橫看直看都是如此。它跨越了十一至十三世紀近三百年間,歷經戰亂,外族統治,官民遷移,又繁榮拓遠國家版圖不說,文化高峯迭起,從辯理、天文、航海、科學、印刷到文藝中的繪畫、書法、詩詞、散文、音樂、陶瓷藝術,都有劃時代的表現,影嚮邇遠。我們屈指計算,宋朝的高官固然多數為傳代的文學家,竟連治國乏能的幾位皇帝,也是傳世的詩家和書法家。
……..
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延綿政權終於被劃上句號,由一位廣受敬仰的詩人主禮。他就是文天祥(1236~1283)。
……….
他毅然拒絕了,在獄中執筆行雲流水,寫成這首被國人千年高唱的七律《過伶丁洋》,表明他自己的節志: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拋絮 身世飄搖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縱橫概述一個皇朝的晚景和個人的遭遇,用了五十六個字便說清了事相,而且申表了中華文化中高尚人格的光明磊落,正視强權或危險而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