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時代思潮 (4) 江紹倫

智慧與美德

            亞里士多德畢生研究倫理學和心理學,尤其是動物與人的情緒和學習,取得傳世的成就。他認為實踐智慧是美德,人們有了它就會幸福。在行使美德的時候,人會感到自信和自主,自然盈蓄心足和尊貴。苟若獲得他人認同和感恩,更會感到自豪。

            他主張〝培養美德是每一個人所能做的最有用的事情〞。不過,美德和實用智慧都只能從經驗獲得,不是寫在學校課程裡可以傳授的,因為它是一種心靈品德,只能從親人(或受尊敬者)的行為中感染學得的〝默會知識〞。

            這種默會知識一旦給養成為習慣,兒童或成人自然在生活中因應用有效而感到滿足,並記憶起一些簡單的〝老人言〞、〝箴言〞、〝古訓〞、〝成語〞、〝格言〞、〝寓言〞、〝神話〞、或者〝告誡〞,深深感到〝吾道不孤〞。

            現代心理學證實人有兩個基本的內心需要,一是肯定自我價值,由自强不息的奮鬥不斷增强;二是他人的認同,由父母及同儕的自然的愛所給定,更由營造人際間的和諧而實現。一個人在生長發展過程中必需要得到這種滿足,方能感到智慧的默會知識,並養成優良的品德習慣。可惜,在時尚的生活中,核心家庭再沒有老人的存在,有些獨生子女更缺乏兄弟姊妹甚至表親的呵護及對生活挑戰的合作應對經驗,既不能感到自我的尊貴,更欠缺機會聽見他人對自己尊貴的認同或贊賞。

            難怪疏離與不安給現代人引生無盡的心理壓力,叫他感到孤獨與焦慮。在上述我叔父的不幸經驗中,因為他深感自己是大自然一體中的一部份,沒有個人的特別需求,所以能够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仍然泰然自若,沉着依照自然規律捨脫寶貴的手臂。

習慣成自然

        我前天跟劍橋大學的大衛‧福特教授通電,請教他寫《諺語的新生命》的用意。二十多年前我在劍橋的時候,他還是一位愛唱流行歌曲的學生,如今是大名鼎鼎的神學和哲學教授了。他告訴我他仍然愛唱歌,而且要把許多《聖經》裡和各民族的舊諺語(old sayings)用歌聲宣揚給人們聽,以便成為他們意識中的〝習慣思維〞,用行動表現美德。他叫這為〝應用神學〞(practical theology)。

            我們談起近日在全球各地發生的天災人禍,自然談起環保的需要。他客氣地徵求我的意見。我說我自九歲開始便給父親强迫每天朗誦《朱子治家格言》,至今仍然緊記全部內容,尤其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所以我並不注重分流倒棄垃圾,他聽了大叫一聲〝罪過〞。

            我叫他且慢,因為我家連菜根也煮熟來吃,所以基本沒有棄置食物,而我擁有的數十件恤衫,全是四位子侄穿過不要的舊衣。在我的環保辭語中,少買、少用和不隨便棄置都是常用的箴言。我問他:〝何罪有之?〞我們都同時大笑起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