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thoughts on “讀書偶拾之二 【知行觀-致知方法及知行合一】__梁梓堅 (71)

  1. 儒学的格物致知並無激发中国在自然科学上创新啓智,却令J. Needham 及钱学森发出对中国缺乏新发明及科学人材诸疑問。

  2. 中國古代不重視演繹推理的邏輯方法,而重視總結經驗的歷史方法。由於缺乏純粹的邏輯思維的訓練,將知識限制在直觀經驗範圍內,是不利於理論科學的長足發展的。
    象歐幾里德幾何學那樣的理論體系,直到明末清初才為中國人所知。中國人很晚才受到形式邏輯的訓練,這是一件值得遺憾的事。

  3. Thomas says:
    我認為儒家格致學說或多或少是有激發清代研究自然科學的熱情的。
    至於儒學的格致有無激發中國在自然科學上創新啟智呢?
    首先,朱熹的格物致知也包括了格自然之物的科學硏究活動,但它在朱的格致中所佔的地位是次要的,「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世故」才是大者,是明明德的途徑之一。格自然之物是小道。朱熹之後的科學發展一直在這背景中進行,那些與天理無關的科學發明被視作為奇技淫巧,玩物喪志。
    如把科學當作實現明明德這一目的的手段,這本身就給科學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束縛了科學的發展。但我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包括了科學活動在內的思想,對中國科學近代過程的歷史作用也是應該予以肯定的。
    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指出,儒家格致目的為追求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其真正本義被埋沒了,傳統教育也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其實中國古代出現過許多影響深遠的科學著作及科學家,也有很多偉大發明,但為何近代科技卻遠遠落後西方呢?原因是中國封建、禁閉和傳統文化(見上文所述)的局限性,與近代科學發展格格不入,因而制約了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令李約瑟也發出如陳學長指出的慨嘆了。

  4. 李约瑟及钱学森之问,主要答案明显是中国上千年来的科举制及缺乏学术自由。钱学森有明知故问之嫌。孔学之五伦,又是封迠伦理为权威地位设立绝对服从性政权,不能容许異议忠言及個人独立思考的衷意批评。否则可加诸洩密叛逆之罪,历史屢见不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